广东省电竞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 ——我的教育故事
发布日期: 2017-11-07 浏览数:0

 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  赵润清 

2011年8月走上这个讲台开始,我就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感谢上天赐予的缘分让我与孩子们相遇。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会停止。不可否认,一种名叫“成长”的种子已经发芽,我期待她绽放的一刻。

刚开始我带的是普通班,各种“混世魔王、牛鬼蛇神”汇集一堂,教育理想遭到毁灭性打击,这难道就是现实吗。后来,我看到了一句话,看孩子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与学生的磨合便开始了。

我发现从第一次与学生的见面开始,哪怕表现出一点点矫饰、敷衍塞责,都逃不过学生那一双双明净无邪的眼睛。面对学生,教师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诚实,因为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用正直来塑造。

 

一、读书有什么用?

每个学期都有学生问我:为什么读书?读书有什么用?起初我想起了周恩来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太好恐怖,我说不出口,天生的一种排斥感,我无法很好地回答,现在,我想明白了,不要过分迷信读书,也不需要过分贬低读书,读书不一定能换来丰厚的物质,但他能给心找个位子,不读书的时候,时间薄的就像一张纸,读书,就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现在我班上捧名著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老师的人物就是把孩子带到经典的门口,然后悄悄地离开,能不能登堂入室,能走多远在学生自身。

 

二、消毒、杀毒与解毒

班上有个男生成绩不错,上次期中考了第一,一天天膨胀起来,变得得瑟,目无一切,趾高气扬小组内的同学对之产生厌恶并将情况反应到我这里。这个男生看了很读书,知识广博,上课我讲得名人的故事他知道过半,经常接老师的话茬,政史地老师都跟我反应过,我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接话茬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容易打断老师的讲课思路。这种学生让人既爱也烦,爱他的才华横溢,但当你讲的这自然的时候,他开始接话茬,让人很讨厌。我一直在想办法,如何杀杀他的锐气,但不能用教师的权威当众批评他,这样胜之不武。记得有一次语文课讲试卷中的诗词鉴赏,是欧阳修的《阮郎归》中有一句“画堂双燕栖”。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燕子的成双成对”意味着什么。此时这个男生高呼:女子的寂寞、空虚,底下哄堂大笑,教室瞬间炸开了锅,他说的不无道理。这次我忍无可忍,但仍没点他的名。等同学们安静下来的时候我说“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空虚寂寞固然没错,但格调不高,境界不雅。”我发现当这个孩子瞬间脸红了。有时候我想,完全可以劈头盖脸的责骂他“你接话茬很没有礼貌知道吗?你的思想难道就这么肮脏吗,”甚至可以让他站着上课,这样收效很快,让他在众人面前丢脸,但副作用极大。当我想教育的过程不需要这么粗暴,你骂了他,就像在一张木板上钉钉子,也许学生的身上的钉子没了,但钉子眼儿一直留在那里。怎么也不能让木板光滑,让一个人的心变得平整。

有一次下午放学,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给他搬了一张椅子请他坐下。给他一杯水,一饮而尽,我又给他倒了一杯,这次倒满了水溢了出来,他说“满了”,我说“是满了,满了就在装不了了。”看她的眼神,似乎不是很懂。我给他一个计算器,让他做几个计算,越说越快。他终于开口了“老师,你慢点,我还没有清零呢。”我问了一个问题:“你做下一次运算,都要按什么键”他说:“清零键”我趁机问“这段时间你清零了吗?”,他说:“没有,老师我明白了”,道德经告诉我一个道理,当杯子满了的时候,就什么也装不进去了,想要装进去新的东西的话,只能把这杯水到了,不管你手里的计算器完成了多大的数字的计算,想要计算新的,就必须清零,哪怕刚刚屏幕上显示的是20万,想接下来做1+1都必须清零,人生不也如此吗?学习不也如此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要先再创辉煌,你必须重新再来,如日中天,小心太阳落山。你为何不选择从地平线重新升起一次呢。这是读只有五千言的《道德经》给我的启发,并且运用到班主任的管理中。也许西医的消毒、杀菌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们教育的对象不是病毒、也不是病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喜欢用中医的解毒,尽管慢,但副作用小。

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变得很踏实了许多,又开始埋头苦干;不过偶尔还是会骄傲,我想起了孔子和子贡的故事。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但他常常自满,有一天终于忍不住了想问问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对于聪明的学生,我们要常常敲打他。让他调皮但不捣蛋,飞扬而不跋扈。

 

三、尊重比喜欢更重要

刚参加工作,谁都希望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自然包括对学生不计成本地付出,对学生的错误不设底限地耐心与宽容。当然,与老教师相比,我们更会利用自己年龄和心理的优势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也是依照这种理念与学生相处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赢得了他们的喜欢。但困扰却接踵而至。因为采取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学生便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至班风整体的松散;因为采取一种比较宽容的手段,个别学生的错误屡禁不止,以至针对教育重复而低效。

以前,还没觉得这是问题,因为我们在大学时树立的理念就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而且,我们也坚信,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效果,那一定是我们的爱心还不够,所以还要多点付出、多点宽容。诚然,面对依然松散的班级、面对依然犯错的学生,我们的确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但是,当我进教室,总会有学生在讲台上争先恐后地围着我问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当我在教室外批评某个学生,总会有另外一些学生围观,甚至在我身边打打闹闹;当我把一些任务下达给班干部,他们却一再讨价还价、甚至还常常忘记。

其实,我不是不心烦,只是我一再地容忍和克制。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这些情况的存在,占用了课前准备的时间,降低了批评学生的效果,造成了班级管理的拖沓、低效。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我不是不努力,学生也不是不接受、不喜欢我,但问题是,班级为什么依然是这个局面?

前几天读书,读到有关“与学生的关系”的章节。其中明确提到了“赢得学生的尊重”这一点。直到此时,我才蓦然间明白,我与学生的关系出了问题——学生喜欢我,但却并没有尊重我。

书中说:“很多第一年从教的教师会错把喜欢当作尊重。你的学生可能出于很多原因喜欢你,但这些都不能赢得他们对你的尊重。他们可能认为你不会布置太多的作业或者你和他们的私人关系处得不错。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或者当学期末学生意识到虽然他们很喜欢你的课,但却没有真正学到多少东西的时候,这种类型的喜欢就会褪色。”

的确是这样的。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喜欢是不牢固的。或者说,这是一种师生关系的假象。举个例子,一般来说,班干部都会特别喜欢老师,因为他们与老师的关系较其他同学近,得到的欣赏和表扬也比其他同学多。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因为某件事批评了他,或者损害了他的利益,而他又不懂得顾全大体的时候,他对你的喜欢便会迅速降低。再比如,毕业多年以后还与老师保持联系的往往是那些被老师整过的并且对老师“恨之入骨”的“坏学生”,而不是那些当年深受老师喜欢并且喜欢老师的“好学生”。固然,对于这一见怪不怪的现象,我们有多重解释,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类型的喜欢是存在问题的。

我们,尤其是新教师,都习惯于沉迷在学生的喜欢之中。我们会在聊天时眉飞色舞地“炫耀”学生对我们的好评,我们会在节日到来的时候“展示”学生送来的礼物。我们会以此沾沾自喜,以此来肯定自己的教学成绩。但这可能是一个陷阱,一个甜蜜的陷阱。因为,接下来,我们所面对的可能依然是乱糟糟的班级以及学生未完成的作业。

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学生特别的贴心,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特别的伤心。当然,这需要我们炼就强大的内心,但当这种情形反复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就得反思与学生的关系了。

其实,“喜欢”是一种情绪化很强的概念,正因为这样,它易于建立,也易于褪色。而尊重却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情感,不是那么容易赢得的,但一旦赢得将会很难打破。而且,“亲则生狎,近则不逊”,从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来说,尊重显然是比喜欢更为合适的师生关系。

但是,赢得学生的尊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当然需要老师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方面的艺术,甚至需要老师在人格品质、行为处世上的表率。这些显然不是这篇短文所能探讨的,也不是我目前所能达到的。对我来说,最关键的可能是调整与学生的关系,保持适当的疏离。另外,还需要采取一种相对严厉、严格的方式。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倒退。不过,说实话,“爱心与教育”固然是对的,但对于复杂的教育现状来说,仅仅依靠爱心显然是不够的。虽然,这些方式可能会对学生对自己的喜欢造成不好影响。但是,既然这种喜欢是一种假象,自己打破总比学生打破要好得多。话说回来,一个赢得了学生尊重的老师,怎么可能得不到学生的喜欢呢?

不过,这对自己的要求显然更高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李镇西说“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孟子说人生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英才可遇而不可求,然而学校恰恰是为“中人”设置,天才不需要来学校,弱智也不需要来学校,中人恰恰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让桃树成为桃树,让李树成为李树。我想说:我愿做一只教育体系中的流浪狗,只寻找属于自己的骨头。

友情链接

首页学校概况校园风光电竞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教学资源招生招聘联系我们

电话:0752-2260707  |  传真:0752-2260707  |  地址:惠州市三环南路一号  |  邮编:516008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广东省电竞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 |  粤ICP备09040210号